如今,即便没买过钻戒的人,也听过“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的广告语。凭借这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口号,DR也成为了永恒、专属和浪漫的代名词,吸引了上千万的年轻人购买。但近日,DR却争议不断,先是因#DR钻戒成本4000卖1.5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之后又因#DR回应800元可删购买记录#的话题持续霸榜。高溢价遇上“谎言”,于是DR依靠真爱营销收割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备受网友抨击,在话题下不乏“一生只割你一波韭菜”、“大冤种戒指”、“智商税”、“道德绑架式营销”、“DR一生只坑一个人”等评论。两大话题发酵,DR钻戒长期以来通过营销包装的高端品牌形象也显然受到不小的冲击。于是,在发表声明澄清「DR钻戒可删购买记录」为不实传言后,DR立马又上线一支广告片——《DR钻戒十不卖》,对“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能定制一枚”这句话进行注解,以坚定品牌对美好爱情的祝福。
送给第二个人的,DR不卖
一直以来,DR都扮演着一个真爱守护者的角色,此次推出的「十不卖」,字里行间都在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其对于完美忠诚爱情初心的价值观的坚守。品牌想借铿锵有力的“十不卖”准则表现对真爱的追求,但同时,也让人在想,真爱是这十条准则所能界定的吗?显然是不能的。在社交媒体上,DR十不卖广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
产品和营销方式一样老土
网友的这些评论,多多少少反映出DR钻戒引以为傲的真爱营销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爱情本是平等的,但DR却将所有的限制条件对准男性,如“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能定制一枚”,却没有规定“女性一生只能收一枚”。假如问题出在女方导致分手,最后女性可以甩手离开,还可以去接受别人送的DR钻戒,但男方却不能买来送给第二个人,还是由男性买单。这种限制男性、讨好女性的双重标准,不仅对男性群体来说不公平的,也是品牌为了卖货设置的营销套路的体现。2、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脱离现实生活,违背主流价值观DR十不卖的最后一条“送给第二个人的,DR不卖”,确实是将“一生定制一枚”的主张拿捏住了,但自称守护真爱的DR,却似乎并没有看清爱情的本质,甚至忽略了生活和婚姻的现状。每对夫妻在步入婚姻殿堂时,都是秉着“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望,但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变数。或许是因为生活的一地鸡毛,双方感情变淡矛盾越来越多,过不下去了,亦或是遇人不淑,选择及时止损重新开始新生活,这都是十分常规的事情,但是在DR的眼中,似乎变成了很不齿的事。退一万步说,倘若真如DR所倡导的从一而终,那么当两个矛盾频发的夫妻勉强继续在一起生活,女方被家暴还不避而远之,难道还要留下来和对方互相伤害吗?......类似这样的社会新闻不计其数,但DR却只管做自己的营销,只管喊口号,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正常情况,都雨DR无瓜。只能说,品牌对爱情的理解停留在童话般美好浪漫的形式上,脱离现实生活,这不是一个成熟且高端的品牌应该有的样子。口号喊完了,那么如何执行呢?如何判断买家是否属于十不卖人群?尤其是像犹豫不定的人、权衡利弊的人、心里还有另一个名字的人、一时冲动的人、为结婚而结婚的人等连自己亲妈都无法识别出来的属性,DR作为一个卖家,又如何判断呢?如果无法判断,充其量就是为了营销而空喊的口号,浮于形式罢了。另外,有趣的是,一边喊着十不卖,一边没有任何判断就邀请用户预约试戴,这十不卖不是空口白话吗?不知道DR脸疼不疼......在年轻人被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不厌其烦的催婚感到痛苦不已的大环境下,就连买个戒指,还要接受品牌的审判和教育,就问你离不离谱?
再者说,戒指也并非只有拥有爱情的人才能购买吧,自己买给自己有何不可?不结婚是违法了吗?如今,随着现代年轻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年轻群体不再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选项,而且超半数对待婚姻制度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对待婚姻的多元观点,已经是一种社会现状。但DR钻戒写下“十不卖”的品牌宣言中,表示“买来送自己的人DR不卖”,将买钻戒的人群界定在「一生只爱一人」的基础上,敢情不结婚的人就不配买你家的钻戒了是吗?这种思维,不是用力过猛,就是对没有遇到真爱也不渴望婚姻人群的“不尊重”。整体来看,十不卖的条条框框,看似是DR为了守护真爱的霸气宣言,但仔细揣摩却又十分鸡肋,除了少数有据可依的标准外,其他的都立不住脚。在喊口号之外,DR是不是应当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列举一下出现的一些场景,来告诉用户如何执行,证明自己知行合一,而不至于被打脸呢?这也是区分伟大品牌与普通品牌的一个重要的点,自己喊出的价值观、理念,是否有用实际行动去捍卫去践行。比如说耐克,抛开政治因素来看,他们在请代言人、做广告等方面,几十年如一日都是围绕着“just do it“来实行的。不难发现,相较于表明品牌坚定守护真爱的立场,DR的十不卖广告宣言,更大的目标其实是为了应对#DR钻戒成本4000卖1.5万#、#DR回应800元可删购买记录#两大热门话题对品牌产生的形象危机进行的公关。即便拉出了中国妇女报为其背书,也改变不了营销噱头的本质。